找到相关内容79篇,用时17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张横渠思想中的儒道佛存有论之差异

      35. “圣人终不为大,故能成其大”(老子六十三章)  36. “圣人无常心”(老子四十九章)  而用此态度之结果是使其所治之国成为以下的形态:  37. “不,使民不争, 不贵难得之货,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423262849.html
  • 探讨中国佛教文化与儒道文化

    一生二,二生三”衍生为“洪元”、“混元”、“太初”三个世纪,再由此衍化为元始天尊、灵宝天尊、道德天尊的“三清尊神”,而尊奉之。道教的基本教义是长生久视、全性葆真。主张无为而无不为,“不,使民不争;...创造力,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大乘经云:一切圣,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,即一切大圣贤哲,在对真理的认识上,虽然殊途同归,然存在感性的分野与理性的差别。儒道佛文化自始至终贯穿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。...

    高荣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430562853.html
  • 天台宗山家派本如神照及其直传弟子

    学徒如林。”  知礼与道安在弘法方面也是成绩显著。道安“徒众数百常宣法化。”又与弟子慧远等四百余人到襄阳后,分派弟子到各地,“宜令广布”。知礼“授教唱道者,则全觉琮、、本如、崇矩、仁岳、慧才、梵臻之...师既踞吾居,乞于此向山冈,建祠塑像,已备泥在山矣。”师往视冈上,有新泥一垛,以之塑像无所余。师慕庐山之风,与丞相章郇公诸结白莲社,六七年来遂成巨刹。乃以能仁山林三之一,指岭为界,以供樵薪。仁宗钦其道...

    黄夏年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95265539.html
  • 天台宗史略(四)

    一六—一〇八六),及有严(一〇二一—一一〇一)二人,皆为当时天台学名家,有严著「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助览”三卷,内容以会通各家教义为宗旨。  门人有继宗(一〇一二—一〇八二),自身没有著作,只是编辑...以后,先遭唐武之法难,后因五代兵革,战乱连年,后又遭周世宗再一次之法难,庙产摧毁,僧徒四散,经论章疏,毁之殆尽,北方佛教,顿趋衰退,不仅天台宗义不振,各宗弘扬,同趋沉寂。此时南方吴越,称局部平静,...

    刘果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95465541.html
  • 天台宗向日本、朝鲜的传播及其互动关系研究

    台教疑问十条请决,并赍金字《法华经》以为贽礼知,礼为其一一释疑。时知礼的法席已由广智所继承,绍良遂在广智门下从学三年,回国后大弘台教。(参《四明尊者教行录》卷四、《佛祖统纪》卷一二《广智()传》。...法华经》,以为唯有此经才是真正的佛教,因此亦对圆仁、圆珍将密部教义混入天台宗的做法大加挞伐,而要求恢复纯粹的天台教义。故其创宗,乃以《法华经》、《无量义经》、《观普经》为依据,然《无量义》为《法华经》的...

    董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41068323.html
  • 认知与价值

    民复孝慈;绝巧弃利,盗贼无有”(《老子》第十九章)、“不,使民不争。不贵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盗。不见可欲,使民心不乱”(《老子》第三章)、“我无为而民自化,我好静而民自正,我无事而民自富,我无欲而民...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 [1] 《老子》一书的作者是否为老子本人,有诸多争议,因此本文不拟以《老子》一书来论析老子的思想,而仅是分析《老子...

    袁信爱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75370684.html
  • 刘汝霖:唐玄奘法师年谱(1)

    扬乌也  。」自后备通经典﹐而爱古﹐非雅正之籍不观﹐非圣哲  之风不习。不交童幼之党﹐无涉阓阛之门﹔虽钟鼓嘈□于通  衢﹐百戏叫歌于闾巷﹐士女云萃﹐亦未尝出。  大业六年庚午(六一○)九岁  大业... 年将二纪﹐名胜友﹐备悉咨询﹐大小乘宗﹐略得披  览﹐……望给园而翘足﹐想鹫岭而载怀……是以束装  取路﹐经涂荏苒﹐遂到伊吾。」既因披览大小乘宗而  想及灵山﹐遂束装取路﹐则此处之「负笈从师」﹐当 ...

    刘汝霖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4674076.html
  • “详考其理,各擅宗涂”——玄奘西行求法的原委

    博闻强记。父亲陈惠向他传授儒家思想,《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》(以下简称《慈恩传》)说他“年八岁,父坐于几侧,口授孝经”。而且他对儒家思想的习学,非常专一精纯:“备通经奥,而爱古;非雅正之籍不观,...期间,他“遍谒众,备餐其说”[5],所到之处,无不是听经、问难、讲学、论义。此一游学期间,他广事涉猎,不但续学《摄大乘论》,而且遍读已译出之诸部毗昙,特别是属于部派有宗的毗昙诸论(如《发智》、《杂心》...

    昭慧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22235579872.html
  • 净觉仁岳对其师知礼之「背判」

    致书给广智尚,说明理具三千乃俗谛,并未接受此建议,仍以三千具空假中来回敬之(23)(如《佛祖统纪》〈广智尚〉云:「净觉居灵芝,致书于师(广智),论《指要》解三千之义,只是心性所具俗谛之法,未是...其他弟子所能媲美的⒀(知礼门下弟子众多,如《佛祖统纪》所载:「嗣法二十七人,入室四百七十八人,升堂一千人。」(大正49·213下)其中以广智尚、神照本如、南屏梵臻为主,另浮石崇矩亦颇受知礼之重视。若...

    陈英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335281708.html